美國的教學工作反思

在美國教中文的時間不敢說太長,但幾年間從參與培訓、幼兒園、中學、高中和大學都有所涉獵,所以想談談對學生的觀察和工作的反思。

其實自己小時候最怕和老師單獨說話,總覺得他們德高望重,年幼無知的心靈是難以企及的。在長大的過程中也從未想過從事教職,總覺得當漫畫家、作家或編輯都比在台上滔滔不絕的老師有趣多了。殊不知研究所進了華語教學的領域,無論寫教案、試教或是實習都避不開「為人師」的角色。儘管開始時一竅不通,但鴨子滑水滑久了竟也慢慢地游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了。


教室即舞台



轉眼間來美國從事華語教學已四年有餘,想想這小小的里程碑也得來不易。對許多資深老師來說,四年也許不長,也許還在奠基和克服文化衝突的階段。但對我來說,從2012年透過研究所申請實習在大學工作(中間回台畢業和累積教學經驗),一年前轉到公立中學任教,直至2016年起又換到了私立的高中,一路上的轉變和考驗,都是讓自己蛻變的歷練。

出來時抱著「中文熱」和「美國夢」,對這個領域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想像。這幾年在教學現場上觀察到許多變化,有些和過去有所出入,有些則印證書上或前輩所言,在此想稍微分享一下自己的反思。

幼稚園是學習做人的階段
去年在一所preschool(學齡為1~5歲)兼職當老師,我負責的是兩歲的小小孩。在這裡我觀察到許多有趣的現象,像是兩歲孩子的想像力既豐富又現實,語言除了反映出父母或玩伴的影響之外,也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。有些孩子能說出完整的段落,或憑圖片和記憶復述一整本故事書的內容,有些則停留在單詞的階段。與此同時,我也觀察到幼兒教育的特色:把孩子當大人看待。從任務分配、基本生活技能,到日常生活的應答,都要求孩子用話語好好表達,凡事說「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」,發生衝突時以完整的句子代替假哭或是拳打腳踢,都是做人最基本的技能。印象最深的是在吃點心的時間,如果孩子不說「請」或隨意浪費食物的話,是沒辦法得到點心的,只能乖乖的坐著看其他的孩子享用。雖然看到他們可愛無辜的眼神會心軟,但絕對不妥協,因為原則和一致是樹立行為標準的最佳方法。


幼兒階段即開始的人本教育

中學是獨立思考的開始
除了幼稚園的工作之外,去年我也在一所公立中學擔任語言老師。這裡的學生個個都有自己的課表,每天就像大學生一樣跑堂上課。最大的不同是點名非常嚴格,因為學生年紀還小,要是無故缺席是非常嚴重的,甚至要跟家長溝通,所以遲到或是早退都要附上證明。在課堂上我觀察到學生們的早熟,無論是對時事或是一般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,雖然不見得全面,但是一定會把握機會表達己見,即使和老師或同學有所衝突也沒關係(但有時也會有衝突)。在語言上還是會犯拼字的錯誤,閱讀速度也不太快,但口說方面已經有了辯論的基本能力。在學習華語方面,我任教的學校,大部分學生對亞洲文化都一知半解,在走廊上也經常會有別的學生以こんにちは和我打招呼。整體而言,若學校和家長能同心協力,好好栽培,會是非常有潛力的一群孩子,可惜現實和環境的問題,大家只求最基本的學科技能以及溫飽(免費午餐)。


美國中學的華語教學現場

高中是為了未來做打算
2016年開始在一所私立女校教書,也許是因為學生家庭背景較好的關係,大家都彬彬有禮,懂得尊師重道的道理,所以教起來特別容易上手。此外,暑假時也教了一批來自全球各地的高中生,大部份的學生都非常有國際觀,不僅不用擔心基本常識的問題,對重要議題如環境污染和文化差異也能表達自己的看法。曾經讓他們辯論中國是否應該興建長江三峽大壩,正反方都能夠從經濟和民生層面設想,用簡單的語言談論道德和發展的難題。雖然語言和思維都還在發展階段,但距離「無知」已經有好一大段的距離了。目前個人希望他們能透過學習華語,認真感受到除了美國之外,世界還是非常多元且有活力的,而個體的獨立和社會的和諧也能是共行不悖的。


暑校的高中學生參與報告中

大學是就業前最好的準備

最早來美時教的是大學生,當時感覺自己也才畢業沒幾年,卻要來教這些大孩子,只覺得不可思議。但和許多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學生對話時,不覺被某些人的超齡想法感到驚艷,才明白有時心靈的溝通是跨越語言的。成人是語言水平和思維邏輯落差是我所觀察到差異最多的群體,他們往往有許多較深刻或抽象的想法,只是受限於華語能力而無法清楚表述。有些人會稍作嘗試然後放棄,有些人卻能轉個彎說出心裡話。基本的詞組如「給我五(give me five)」、「什麼上(what's up)」、我有「飯寶貝(food baby)」到「開車殺人(指撞人)」等,已經可見學生們的創造力。至於對基本命題的看法,則是受限於個人經驗和家庭背景,唯一可確定的是大部份的學生對於未來都已經有了基本規劃,留學、實習和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都胸有成竹,只差不能預測下一屆的美國總統是誰了。


2012年明德暑校某位學生製作的標語

寫了這麼多,想分享的不是中西教育文化的差異或優劣,而是想透過一位教師的角度稍稍檢視美國「培養全人」的過程。經過這幾年在不同教學領域的探索,我開始能稍微理解為什麼美國學生總是非常有自信、就算發言的內容不完美也能據理力爭的原因了。從幼稚園開始訓練口語能力,中學開始訓練思維辯證,以致大學時開始掌握語言的強大力量(當然還有母語是英語的優勢)。成人之後,就算鶴立雞群、挑戰權威,只要能夠率先說出自己的想法,面子上也就贏了。對於非母語者而言,除了努力擴充詞彙和常識之外,還是要多練習辯論技巧以及邏輯關係,才比較能加入對話。


挑戰和感性兼具的教學現場

這幾年我在許多學生身上無比的自信,那耀眼的光芒也讓我思考自己專業領域的問題。想起當初還是超級新手的時候,連自己也不確定是否能爭取到這些機會,也不知道未來會往哪個方向發展。感謝在實習或工作上遇到的前輩與同儕,他們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,只要肯努力、願意表現,相信自己的能力,機會終究會出現的。在美國,雖然中文已經不如以往地熱,但畢竟還處於悶燒階段,有興趣從事這一行的還是可以加把勁。在前線的老師們還在種樹,雖然還不能乘涼,但已經看得見那片可愛的小樹林了。在此與大家共勉之!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