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課堂中培養出世界公民

一直以來自己對教育抱著憧憬,我希望教室是一個既包容又具有挑戰的地方,大家相互尊重,卻又能透過良性地溝通激盪出有創意的想法。雖然教的是語言,傳授的是中華文化,但骨子裡卻希望學生能透過學習找到自我,有朝一日能為世界帶來好的改變。


每年都參加的國際學生營隊

當前語言教學的趨勢
前陣子參加了一個北卡的語言教學研討會(FLANC),分別聽了幾場中文還有其他語言的發表。從這次的經驗出發,再加上這幾年累積下來的想法,想總結一下教學方面的感受。我發現中文作為外語或是第二語言的教學,探討的內容多聚焦在語言本體或教學方法上,而近年亦開始有了跨文化人際互動和與科技結合的討論。在其他語言方面,雖然也包含了上述的內容,但話題漸趨多元,除了和語言教學文化相關等議題之外,也開始討論環保、社會正義甚至是世界公民的責任。這讓我意識到,語言老師的工作越來越複雜,但是所帶來的影響卻能越來越深遠。(可參見兩篇引起美國華人家長共鳴的文章:ABC成長的煩惱ABC的自我鬥爭

我深深明白中文教學和漢語語言學都還在發展的階段,各家學派和教學風格也有所差異,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培養出有熱忱和責任感的老師,以及如何讓學生因為學中文而有所成長,進而對周遭和世界產生更深的關懷。畢竟社會的進步在於團隊合作,在競爭中追求成長,仇恨和無知才是造成分裂和戰爭的主因。

回到這次的研討會,我最大的收穫在於體會到創業家精神世界公民意識的重要性。當了五年多的語言老師,不敢說經驗豐富,但從台灣到美國(也聽聞了一些在中國的情況),許多教學單位都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,以考試或各式各樣的評量來衡量學生的成就。直到這兩年開始往中學發展,才真正體會到語言學習只是一個媒介,文化也只是一個切入點,真真正正具有影響力的是處事的態度和對世界的認識。

語言學習重在溝通,貴在助人
在研討會中,一位發表者提到即便是針對初級程度的學生,也能鼓勵他們透過網路關心世界另一端(或是自己國家內)的弱勢族群,像是利用小型借貸的方式幫助他人;另一位發表者希望老師能鼓勵學生想想自己和世界的連結,找出世界公民(global citizen)的意義,他甚至鼓勵老師帶學生去旅行,到各地聽聽不同的故事。我覺得這些方法雖不見得適用每個學校,但至少提供一個很好的出發點。

回想起自己的學習歷程,「永續經營」、「互助合作」、「愛國愛人」等其實就像是公民或學校牆上空洞的標語,對學生一點也不具有吸引力。但隨著年紀漸長,透過旅行和海外生活的經驗,我開始在意起故鄉的優缺點,也開始期許自己能為這塊孕育我的土地做一些什麼;再看世界上許多地方戰火頻仍,即便是已開發國家也有許多令人失望的政治亂象,身在其中也衷心地希望世界能有所改變。從這樣的角度再回到工作崗位上,我開始對自己的責任和學生的未來充滿了想望。

當前初步的想法,是希望能在教材和語言的基本目標之外,設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,像是人類的共性(膚色並非絕對)和世界的縮影(如果世界是100人村)等。課堂上可以用中文讓學生討論彼此的想法,亦可在課後讓學生做調查或是報告,來增加思維的深度和廣度。另外,程度高的學生可以辯論,或是透過電影、文學等內容延伸到哲學或是問題解決的範疇。許多大學或成人的語言項目喜歡針對中國和美國的政治、經濟現況來討論,但我發現青少年容易受限於個人經驗(或家庭因素)和教育背景,所以較難深入了解這類的話題。

辯論主題分享
這幾年無論教的學生程度和文化背景如何,都試著讓他們針對某些主題做正反兩方的討論。目前做過的題目有:大男人主義(男女平等)、是否興建長江三峽大壩(環保)、老人的福利(社會)和中國人可以吃狗肉(飲食文化)。由於上述主題的爭議性都頗高,所以兩方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。

有一點必須提的是,學生的成熟度會反映在價值觀上,而語言則不受此限。想起某年讓高中生辯論老人的福利制度時,竟然有位14歲的女生主張年紀大的人應該去死,所以大部分"有用"的人才能享受有限的資源。雖然她的語言水平是全班最高的,但她的一些"歪理"並沒有因為中文說得好而合理化。可惜當時因為課堂時間有限,沒時間和這位學生細談。事後想想,老師的角色在於能透過較大的命題引導學生去思考、去感受,無論是表達或是聆聽都同樣重要,遇到意見不同的人也要學會去尊重。

去年讓學生做的是關於玉林狗肉節的討論,是飲食文化的延伸。此門課是根據ACTFL的Can-Do Statement中的"I can prese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linary culture of the target country and compare it to that of my own."所設計的,以下附上當初討論的投影片,以供大家參考。美國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愛狗人士,僅有少數能夠理性地從跨文化的角度切入,甚至延伸到吃狗肉的經濟因素。身為老師有時很難控制一面倒的情勢,但看到較成熟的學生努力持中立的態度、運用中文表達己見,還是非常欣慰。

飲食教學的辯論主題

中華文化中的包容性
在這裡也順勢想談談過去和不同背景的同事合作情況。我們都知道中國地大物博,海峽兩岸也因政治的發展而有所不同,在語言教學和宣揚文化的基礎上,更要用開放的態度來討論。曾經遇到堅持要改學生思想或政治觀念的老師(儘管學生的用詞、語法正確),或是單純以北方口音為正確標準的學生(覺得老師不說兒化音是錯誤的),這樣的態度有時是很傷人的。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文化面向,在工作上、生活中以及個人社交圈中都會和他者產生碰撞。如何在教學時產生衝突時保持專業?如何向第一次見面的人講解自己的文化?如何在和他人意見不合時中立而不傷和氣?這些都是值得在前線的語言老師深入討論的話題。

尊重多元文化從自身做起

如果可以,我希望我的學生不只是學到語言的知識,也學到溫柔關懷別人的方式;如果可以,我希望我的工作帶來的不只是歡笑,也帶來創新的概念和思維的成長。我期望自己除了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教學技能之外,還有帶來正向改變的能力,也期望身邊的人和學生也能因此而過得更快樂。

我始終相信,當人充滿了正面的能量,世界也會因此而更美好。

延伸資料:
  1. Why Brexit happened and what to do next. TED talk
  2. 7 Ways to Cultivate Global Citizenship in Your Students 教案連結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