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闊天空

過年的時候在電視上看了一部陳可辛的電影,是2013年由黃曉明、鄧超等主演的"海闊天空"(American Dreams in China)。



電影以美簽申請做為開頭,兩個人被拒,只有一個人通過了,於是開始以倒敘的方式述說三個北大的同窗一起在80年代學習英文出國深造、開創英文補習班、成功之後卻因與彼此所追求的理想不同而有所衝突的故事。



我一邊看電影,一邊想著過去一年多在美國工作的心路歷程。從小到大,學習英文不外乎是升學、增加競爭力還有工作需求,等到大學畢業,同學紛紛進入職場之後,發現除了出國念書和在外商公司工作之外,英語能力並非絕對必要的。中文系畢業之後,我選擇走上華語教學的道路,有幸在修完兩年研究所的課後到美國教中文,也才發現以前自詡不錯的英語能力竟到用時出不了口!經過幾個月的磨合與文化衝擊之後,才漸漸能養成所謂的"語感"。

回頭想想,電影中所提及的當前英語教育思維,其實就是在教美國文化,跟我們在台灣學習英語的經驗如出一轍。學生從課文、好萊塢還有流行歌曲中廣泛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,以至於認為外國人必須是金髮碧眼、一定會說英文、大家都很有錢......等,甚至在面試美簽的時候(雖然現在台灣觀光免簽),仍要以美國人的角度去思考、發言,才能保證順利拿到進入美國夢的門票。

這些回憶也讓我想到了美國華語教學當前的問題,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不外乎是經濟或是軍事需求,他們因為中國崛起而選擇了這麼難學的語言,卻一點也不了解中國文化,甚至連一部中國電影都沒看過。學習的時候,仍以美國文化的角度進行思考,有時故意使用錯誤的發音,或是認為漢字沒有學習的必要,反正到了那裏以後大家只要看到我是外國人,自然會對我說英文,而我會說一點中文就非常不錯了!此心態可見於某些學生的學習態度中,當然他們的想像也早就在台灣和中國應驗了。後來甚至還聽說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文之前,對於中國其實是非常嗤之以鼻的(讓我想到在電影2012裡中國人所扮演的角色),雖然現在中國對世界經濟上開始構成威脅,但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成長仍非常的幼稚,因此雖然這些大學生選擇學習中文,但是起初並不熱衷。反觀日文的學生,他們無論是受到動漫或是日本產品的影響,都非常喜歡日本的文化,因此總是樂於學習。究竟要如何提升學生學習中文的動力?如何讓他們更了解中國文化?這些往往是中文老師所必須面臨的課題。

回到這部電影,原本草根味十足的三人組在學會了英文之後,進而開班授課、引領國內英語學習的風潮,當然也順勢幫美國散播了文化的種子。而真正去美國闖蕩過的人們,卻帶著失落的心回到了祖國。電影中的民族情感和創業熱情雖動人,更吸引我的卻是這些人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失去的信念,失去對自我文化的認同,難道我們就真的這麼不如人嗎?電影的最後,主角使用了強大的記憶和讀書方式折服了美國人,因此打下了英文教育的基礎,但對於在海外辛苦散播中華文化的老師或文化工作者來說,要拿什麼去說服人呢?

夢想與熱情,常常是支持年輕人堅持不懈的關鍵字。雖然外在的價值觀容易左右人們的初衷,但我想唯有不斷地學習、以廣闊的胸襟認識世界,才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;無論是藉由出國、閱讀或是學習一個新的語言,都要以謙虛的姿態來面對,才能更客觀地面對自身文化,進而有所成長。師夷之長以制夷早已不符時代潮流,然而在教育方面,在國內仍處處可見以西方思維為本的教學模式,而在海外教學也處處迎合當地文化,難怪老師們被問到"中國文化如何吸引學生?"時往往會為之語塞。如果有一天,華人都能抬頭挺胸地說出自己文化的優點,也許我們能真正地體會到什麼是海闊天空,而華語文的推廣也不再是一件難事了吧!

寫文章的同時,Beyond的海闊天空一直縈繞在耳:
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
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
背棄了理想  誰人都可以
怕有一天只你共我


留言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