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米國的隔離生活

從三月美國疫情爆發以來,一轉眼竟也兩個月了。各州的"Stay at Home"命令也陸陸續續解除,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近日警察執法過當的新聞也延燒成種抗議行動,有些城市甚至有民兵進駐並實施宵禁。身處在相對平靜的北卡,也只能在心底為大家默默打氣(沒想到文章寫完的隔天就實施宵禁了)。五月的最後一天,想聊聊最近隔離的生活是怎麼過的。

粗茶淡飯也是種幸福

在家的生活簡單從容,沒事就多讀書,然後參加各種網路的培訓活動,倒也過得充實。今天還在線上聽了五月天的演唱會,青春回憶頓時充滿心頭。還記得小時候琅琅上口的那首溫柔,以至年少時的純真,到了大學時期的戀愛ing,以至於後青春期那些寫不完的詩。現在身在海外,每次聽到五月天的歌都忍不住停下手上正在做的事,好把思緒緊緊跟歌詞裡的文字結合,重要的是享受每一個當下。

五月最後一天的線上演唱會

說起五月天,在每個階段教到的外國學生,每當要他們自己上網找自己喜歡的中文歌,班上總有一、兩位學生會自己把他們的歌找來聽。這幾年學生喜歡的有"傷心的人別聽慢歌"和"派對動物",讓人覺得青春其實也是無國界的。兩周前結束了學校的線上課程,上周回學校收拾教具和雜物,看到牆上的日曆還停在3月12日,白板上也還寫著當天的作業,但空蕩蕩的校園讓這一切恍如隔世。真不敢相信這兩個月就這樣在網上度過了,從前的日子似乎再也回不去了。

二月父母訪美時到校表演二胡的情景

三月中開始就只有在家上課的份了

好好吃飯,慢慢生活
開始隔離的時候,覺得"終於有時間"可以做好多事,追了幾部大受好評的劇(想見你誰是被害者),也做了不少料理方面的新嘗試,最重要的是可以把之前沒時間看的書啃完。近期最喜歡的莫過於佛洛姆的《愛的藝術》了,雖然大學時文學概論課上老師常常提到這本書,但一直到今年才很認真地細看此書的內容。全書開篇便提到人作為一種分離的個體,往往在隔離中對抗不安,進而透過愛來重新結合,最終可望達到合一的狀態,這樣的內容幾乎是句句寫進心坎裡。書中也提到"愛是給予、照顧、責任、尊重和了解。愛更是一項決心,一項判斷,一項允諾。"在家的日子雖慢,但正巧可以重新審視自己是否能實現愛的意志,以更成熟的姿態面對不可知的未來。

四月收到父母滿滿的愛

宅得越久,越想念從前在外面逍遙的時光。雖然還是可以去超市買菜、到餐廳點外帶,但遇到人群總是戰戰兢兢地,深怕有過多不必要的接觸。五月中好不容易等到疫情趨緩,才開始慢慢地安排和幾位家人朋友見面。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在戶外堅守社交距離,隨後逐漸拉近面對面談話的距離,別離時再也受不了"virtual hugs",大家最終還是抱成一團了。

春天來了又走,夏天是否還是令人期待呢?

習慣,像永不癒合的固執傷痕
人說建立一個新習慣需要三十天,那要忘記一個舊習慣需要多長時間呢?特別是那種在心上銘刻、閉上眼還能清楚感受的事物,要多久才能移除呢?聽著五月天的"突然好想你",空氣中飄浮著一股傷感的氣息,那些久遠的回憶彷彿都侵入肌膚,滲透到印刻的在腦海中的意識了。

前兩天陸續參加了一些畢業的活動,雖然在新學校任教的時間不長,但還是很感恩有這個緣分能認識這些學生。心裡其實還有另一份掙扎,也就是前一所教了三年的女校,不知這些在今年畢業的女孩們都好嗎?本來想加入她們最後一堂課,但因為她們學校時程上的改變,最後沒辦法加入。我做了一小段影片,除了表達無法當面互動的遺憾,再用四葉草的"好想你"為她們送上祝福。


經過了漫長的等候,夢想是夢想,我還是一個我
以前老想著"長大以後,不要像現在自己討厭的大人一樣",但曾幾何時,自己也開始安於現狀,忘了此刻的自己其實是為了未來而活。最近又重新看了Dan Gilbert的關於未來自我的演講,其中說到人們往往低估了未來自己改變的程度,讓我也想到Ken Robinson在《發現天賦之旅》(Finding Your Element)中提到大部分的人都對未來缺乏想像一事,不禁開始反思,我的下一個十年究竟會長什麼樣?現在身邊是否已經有了能一起成長的夥伴呢?往後回首,但願不會否定現在或過去那些努力的軌跡,抑或偶而發懶蹉跎的時光。

The psychology of your future self by Dan Gilbert

文章打到這裡,正好聽到"倔強"這首歌。其中一句歌詞是這麼寫的,"逆風的方向,更適合飛翔,我不怕千萬人阻擋,只怕自己投降"。讓我想到這兩天有幸參加明德大學舉辦的網路教學研討會,其中一位希伯來語的教授的講座非常具有啟發性,除了提醒我們要如何在網路教學中建立一個永續性的社區,她更鼓勵大家在逆境中持續和現實衝撞,在逆境中成長。想想這不正也是老師時時刻刻提醒學生要做到的事嗎?雖然不知道未來什麼時候能和想念的人再次見面,但相信只要我們好好地活著,有一天一定能在某處相逢的。

大家各自多保重!

留言